阐释城市共生主题展现首都艺术新貌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反响热烈
时间:2023/03/14 作者: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自2022年12月30日盛大开幕,至2023年3月12日闭幕,为期2个半月的时间,开启了后疫情时代京城艺术浪潮,展现了首都艺术发展新面貌。双年展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北京友谊商店、隆福寺木木美术馆三大展区,展出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名艺术家的390多件艺术作品,现场接待观众21万人次,线上触及观众数量1354万人次。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市文投集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龙头企业文化引领作用,勇于承担文化传播重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文化IP。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文投集团首次举办双年展,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筹备工作组,旗下子公司文投国际有序做好双年展相关组织、招商、装修、布展等工作。为首都市民贡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艺术盛宴,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感受高雅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家对外贸易基地(北京)带来了旺盛的人气,探索了将贸易基地建设和运营深度融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利用保税政策和文化贸易、文化出口“双基地”功能优势,在双年展全过程中追求国际艺术品质的新思路、新模式与新路径,同时也宣传展示了文投集团的品牌形象,发挥了国有文化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服务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二、重点展示、形成热潮
(一)阐释城市“共生”发展主题
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旨在思考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释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彰显北京博大、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精神,以及由此形成的既传统又多元的“和而不同”的艺术气质。双年展呈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话题和样本,丰富“共生”这一主题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涵义:一是空间“共生”,展示北京地区多元艺术生态共时性发展的繁荣面貌;二是时间“共生”,诠释北京艺术生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历时性发展和展望。同时,在数字技术和网络科技加速发展下的“共生”也包含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共生、数字科技与艺术创意的共生、数字创意与现实生活的共生关系。数字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二) 展现首都多元艺术新貌
双年展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胡智锋,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鲁晓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芝加哥大学教授、艺术史学家巫鸿组成的艺术委员会提供指导和支持。邀请了各艺术领域活跃的策展人和学者担任策展人。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国际知名建筑师、艺术家马岩松,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朱朱,星空间画廊创办人房方,策展人申舶良、龙星如等,分别通过《唤醒石头里存在的生命》、《蓝图北京》、《无尽的交谈》、《可见的浪漫:有关北京的记忆与想象》、《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英姿》等七个版块内容,带来了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建筑艺术、文学艺术、未来艺术、红色艺术、传统艺术。
(三) 繁荣国际文化艺术交流
参展作品追求品质,增强国际艺术视野。不仅有以董希文先生的《移山造海:十三陵水库工地》为代表的红色艺术作品,以百岁老人戴泽先生的系列作品为代表的反应北京城市面貌的作品,以徐累、梁诠等为代表的“新工笔”艺术家的作品,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绍基为代表的装置艺术家的作品,从多个维度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同时还有来自柏林、伦敦、罗马、巴黎、阿姆斯特丹、首尔、曼谷、东京、堪培拉、纽约、洛杉矶、圣保罗等多个城市和国家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包括:多次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奖项的泰国影像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美国多媒体和视频艺术的先驱之一托尼·奥斯勒,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代表人物马蒂亚斯·魏舍尔,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普利兹克奖等多种奖项的获得者伊东丰雄,英国“新雕塑运动”代表人物朱利安·奥培等。双年展为中国本土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之间建立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三、氛围浓厚、反响热烈
双年展开幕恰逢春节,特别推出“艺术陪您过大年”活动。高品质的展览获得了民众的认可与点赞,展览融合了传统与先锋的艺术语言,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需求,观众年龄主要集中在16-45岁之间,其中最大的83岁,最小的是一对10个月大的双胞胎,多是全家出动,笑容满面,其乐融融,在展厅里营造了一片祥和美好,将高大上的艺术展增添了温馨的烟火气,春节假期观展变得既热门又时尚,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作为疫情后北京市举办的首个大型展览,双年展得到了多方关注,市民和艺术界反响热烈。在提供优质展览的同时设定公益展览的惠民票价,很多观众在观展结束后表示“这是北京近年最好的展览”、“展品水平高”、“展览规模大”、“很有沉浸感”、“很久没看到这么多国际作品”、“专业权威”、“票价惠民”等。除北京本地游客之外,还有不少专程从河北、天津、成都、湖南等地前来观展的游客。
双年展共吸引近百家媒体进行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环球日报、澎湃新闻、中新社等主流媒体报道60余次。中国美术报、凤凰艺术、雅昌新闻、Art-ba-ba、艺绽等艺术类媒体报道约80次。微博、抖音和小红书阅读量共计1354.42万人次。初步实现在当代青年人及非艺术领域人群中的破圈传播;实现在艺术领域话题及泛艺术的其他垂直领域话题中的破圈传播。